严鑫:绒花,谐音 " 荣华 ",寓有吉祥、祝福之意,相传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武则天时期,最初仅供宫廷享用。明清时期进入鼎盛后,流传至民间,被广泛用于婚嫁喜事以及春节、端午、中秋三个节日的装饰祈福。
我本身学习文物修复专业。2018 年,就读的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由 " 南京最后的绒花匠人 " 赵树宪教学指导的绒花制作专业课,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,一直学习至今,成为了南京绒花制作技艺青年传承人。
每一个绒花作品细微处的配色都蕴含着巧思,每一个步骤的手法细节皆有学问。想要制作出栩栩如生的绒花作品,往往需要匠人精确的手感与高超的技巧。
绒花的制作步骤主要分为四步:
第一步:劈绒,指取制作需要的量以及颜色的蚕丝;
第二步:勾条,指把蚕丝做成绒条;
第三步:打尖,指把绒条修剪成或圆或尖需要的形状;
第四步:传花,即为最后的组装过程。
制作绒花的工具主要有剪刀、镊子、钳子、刷子和木质搓板,辅助性工具有煮绒器具、晾晒器具、烧铜丝器具等。
对于初学者来说,每一个步骤都有不同的难点。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打尖。打尖需要左右手配合,右手拿剪刀,左手食指和拇指进行捻转。刚开始学的时候,晚上睡觉都会疼醒,左手食指没有办法完全弯曲下去。
非遗创新,我把它解释为努力发掘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。我希望使佩戴绒花成为一个新时尚的流行、新民俗的流行。
时代在变化,时尚在变化,民俗流行也在变化。若想让绒花在新时代焕发生机,必须进行创新和改良。在赵树宪老师的鼓励下,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了新的绒花产品 " 柿柿如意 " 胸针,我还以自己第一次制作出的绒花作品茉莉花为灵感,创作了一个关于茉莉花的镜子摆件作品,把绒花融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。
作为绒花的年轻传承人,我希望尽我所能,让大家更加全面深刻了解绒花这项技艺,也希望绒花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。
(记者 / 顾慧敏 编辑 / 柯清雅 设计 / 乔旭)